皮影戲簡史

  • 中國皮影戲起源於何時,因文獻不足,無法確知。可確定的是最遲在北宋時,中國影戲已極成熟,在中國傳統戲曲表演尚未發展成熟之際,宋代的影戲已能表演完整、生動的三國故事,一些記載宋人生活的著作如《東京夢華錄》、《夢梁錄》、《武林舊事》等,都述及宋代(主要是南宋)影戲的盛況,除了一些有名的藝人,南宋杭州甚至有「繪革社」的影戲組織出現。宋代以後至明清,影戲一直盛行,受到宮廷和民間的喜愛,普及全國各地,與各地曲藝、語言、習俗結合,發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戲藝術。
  •   皮影戲的表演是藉著一面影窗,利用燈光照射原理和平面映象來表現,將紙偶或皮偶影射出來,配合音樂、唱白來表演戲劇故事。平面的藝術造型,郤有著與真人扮演截然不同的觀賞趣味。在中國戲劇的發展史上,皮影戲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戲劇表演。然而,即使皮影戲是中國最早的戲劇表演,在傳統戲劇場上,影戲不過是戲場上皮偶『以假演真,真仍是假』;到底比不得登場人物之『以真演假,假卻當真』,戲之迷人如此,只是虛實之間,庶幾紅氍毯情義流連。與真人戲場相比,平面皮偶只在孤燈幻影下現形,較無法滿足觀眾之寄情和娛樂的需求。然而,對於兒童而言,這小小影窗卻是童稚心靈的大戲場,皮影戲恰巧可以滿足童稚對表演藝術中假人物、真性情的好奇心思和娛樂世界。『兩手托起千秋將; 孤燈照出萬古人』的皮影戲,更逞其影留下萬紫千紅予真人造形、衍其事幻做大千世界於粉墨戲場。
  •   台灣至少在清代中葉以前,已有皮影戲的流傳,俗稱皮猴戲或皮戲,所唱戲曲音樂概稱「潮調」,一直流傳於高雄和屏東地區的農村當中,期間雖一度上了城市劇場,不過是為了滿足城市觀眾的好奇心,很快的就退居農村草台。台灣皮影戲雖保存了很多元、明南戲的影子,於中國戲曲史的研究上,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目前台灣皮影戲也僅剩高雄縣境內的四團,瀕臨失傳的危機。

皮影戲的過去、保存與未來

  • 中國戲劇的發展史上,皮影戲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戲劇表演。然而,即使皮影戲是中國最早的戲劇表演,在人戲上場之後,影戲敵不過大型舞台的聲色之娛.終究退居附屬地位。影戲不過是台上皮偶以假演真,真仍是假; 到底比不得登場人物之以真演假,假卻當真。戲之迷人原是如此,只是虛實之間,觀眾還奢望留存幾分情義,平面皮偶只在孤燈幻影下現形,也就無法滿足城市觀眾寄情和娛樂的需求。
  • 過去依附農村生活成為最簡便的娛樂
      然而,對兒童而言,皮影戲恰巧可以滿足童稚對表演藝術中假人物、真性情的好奇心,而這小影窗便是童推心靈的大戲場,也是城市劇場內,皮影戲唯一的生存環境。除非在藝術表現上能出以新奇取勝,不然皮影戲之小戲場其實無法爭勝於城市劇場之內,只能依賴在窮僻的農村環境中。因為在農村社會中,生活條件雖差,而人們對藝術娛樂的需求和喜好是不分貧富和階級的,農村沒有可以流連的大型戲劇舞台,也沒有都市的繁華景致,但仍有眾生相對傳奇故事以及歷史人物的喜怒哀樂、是非善惡的觀點和想法; 沒有偌大經費準備豪華亮麗的行頭戲箱,牛皮、驢皮卻是方便不過,於是簡單的「剪紙為人」觀念,幾個鑼鼓、幾把絃吹,巷謠民歌小調最是上口,白天沒有休閒的觀念,夜間沒有可以種田的陽光,「兩手托起千秋將; 孤燈照出萬古人」的皮影戲,成為農村社會最是簡便輕巧的戲曲娛樂項目。
  • 皮影劇藝流失甚多保存工作純屬不易
      台灣的皮影戲,自清代以來,一直流傳於高雄地區的農村當中,期間雖一度上了城市劇場,不過是為了滿足城市觀眾的好奇心;很快的也就退回鄉下。近十年來,本土民間戲曲藝術,在保護傳統藝術文化的呼聲下; 有許多機會在城市劇場中、在媒體上出現。不過,因為長期以來台灣皮影戲在表演藝術上,例如在戲曲唱腔、口白、身段動作上的種種缺失,也是有目共睹的,不知是本地的皮影戲表演藝術原就如此,或是代代失傳藝術甚多,形成今日殘敗景象。雖然站在文化的觀點來看,我們必須保存在現代社會底下瀕臨消失的傳統文化藝術,並且設法讓它繼往圖存下去,最好是保存回復到它較高藝術成就的階段,不過這似乎不太能做到……以目前的作為來看。
  • 未來可以廣泛應用在兒童「教學」上
      總之,目前台灣傳統皮影戲在表演藝術上的內涵其實有限,但是對於傳統藝術文化上的保存而言,另一種做法不僅可行,並且在現代社會底下,皮影戲可以發揮令人驚訝的功能,那便是將皮影戲應用在兒童戲劇和教學上。
      1980年,邱坤良教授在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的支持下,舉辦「皮影戲研習班」聘請皮影戲藝人,把傳統台灣皮影戲的技藝傳授給為數三、四十個學員,這些學員當中有部分是中小學的美勞教師,在研習會結束之後,將他們在研習會所學的皮影戲技藝,應用在他們的教學課程當中,發現了前所未有的教學效果。皮影戲應用在教學上,從彫刻皮偶到成形演出的階段,涵蓋了太多的課程內容,例如彫刻皮偶就包含了線條、構圖、繪畫、色彩、彫刻等美術項目,編劇、說話的口白.語文、唱唸、音樂、戲劇、歷史、時空的掌握、團體默契……等,從遊戲中培養小孩們的多重藝術興趣和人文的教育,豐富了教學的內容,提高了教學的成果一舉數得,也為傳統藝術文化開拓新的契機。
      傳統藝術文化的保存雖是當務之急,可是眼下藝術文化政策之牛步和偏差 (例如皮影戲民族藝師薪傳事件) ,不得不令人更加焦急我們的傳統藝術文化是要如何保存?不過與其在課堂上教學生背誦「生活與倫理」、「不吸毒」、「唐詩宋詞」……的無聊教條,倒不如讓學生們從藝術課程的創作中去理解、去實現,或許還能產生保存傳統文化和藝術創新的意外效果吧!

江武昌 撰稿
原文發表於中國時報民國八十二年七月八日21版